高职五年制的学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生群体,学生普遍年龄跨度大,处于青春期中期,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前两年心智接近高中生,后三年接近大学生,但整体上自律性、独立性、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普遍弱于三年制高职生(高中起点);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尚在发展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被动”型学习习惯。
虽然起点不高,但年轻意味着巨大的可塑性,以社会体育五年制学生为例,兴趣爱好广泛:有健身、篮球、游泳、马拉松、骑行等,动手能力有潜力,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渴望被关注、认可和尊重,有较强的归属感需求。
(一)思想领航,健全学生支持体系
五年制学生理想信念相对比较模糊,学生法纪法规意识相对淡薄,人生目标迷茫等,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对高职五年制学生思想教育,既要加强学生思想监控,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又要对高职生进行科学的,积极的思想教育。
一是加强日常规范管理。对社会体育五年制班级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初期管理“静观其变”,重在习惯养成;后期管理“主动求变”,参加各项活动。同时,创新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班级每个班委包干对接1或2间寝室,从学习监督、晚熄灯管理、日常卫生检查等方向,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二是拓宽学生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学院公众号、校园广播、微信等媒体,充分利用每月主题班会、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宣传学校的各种精神文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营造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学生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
三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为充分调动五年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班委会、卫生督导队、晚熄灯检查组等,实行积极引导五年制学生参与自身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通过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自我教育到自我管理再到自我服务,培养学生“静观其变”到“主动求变”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精准施策,强化学风建设升维
一是完善课堂考勤制度。对五年制学生的课堂考勤实施考勤班长记、任课老师签字、辅导员定期检查的三级管理制度,每天上报缺勤人数,每周进行公示,对迟到旷课早退的学生及时教育,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使学生进校初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鼓励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鼓励五年制学生参加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鼓励善于交际、人际关系好、热衷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处理好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
三是多渠道培育专业夯实基础。鼓励参加学院举办的篮球赛,校举办的各类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校篮球赛、学生运动会等,帮助五年制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鉴赏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多元聚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建立定期沟通互动机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加强与家长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月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情况,并共同探讨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
二是将心理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在日常辅导员管理过程中,对涉及学业压力、家庭矛盾、情感问题、人际交往等多种类型,通过倾听、共情与引导,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通过主题班会、班级群分享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校内,辅导员要充分整合心理中心、学生干部等力量关爱学生。在校外,鼓励学生可以参加校外实践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等开展浸润式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
三是构建心理健康四级工作网络体系。结合大学生心理课程与学校心理中心双向赋能,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推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向主动预防、朋辈互助和日常融入转型,为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高校育人生态构建中,以思想引领中筑牢底色,在学业帮扶中夯实根基,在心理工作中激活潜能,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在教育土壤中拔节生长,三者协同发力,形成 “思想引领方向、学风夯实基础、心理护航成长” 的育人闭环,助力五年制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蔡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