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校正式推出校本教材《从历史回响到时代号角——中国海洋文化概论》,并面向2025级新生开课。这一举措标志着学校以“场馆里的思政课”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迈入系统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特色场馆赋能,让思政课“活”起来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海洋办学特色,整合校内资源,精心打造了“海权红馆”“国防科技馆”“乡村振兴文化馆”“普法教育基地”“海洋科教馆”等一系列“大思政”教育特色阵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各场馆创新运用实物陈列、场景复原、VR交互等多元化展示形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这种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深受学生欢迎。“在海权红馆里讲述近代海权屈辱与当代海洋强国建设,在乡村振兴文化馆中探讨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思政课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知、可共鸣的现实叙事。” 不少学生赞叹道。
教材开发突破,海洋文化融通育人
作为“场馆里的思政课”重要配套成果,《从历史回响到时代号角——中国海洋文化概论》教材系统梳理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教材内容涵盖海洋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泉州海丝遗产、海洋法治、国家海权、蓝色经济、“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点议题,实现了思想性、学术性与地域性的有机融合,填补了校内思政课特色教材的空白。

教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注重引导学生从海洋文化视角理解国家战略,增强海洋意识与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建清强调,“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希望通过这部教材,让学生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回响’中听见新时代的‘奋进号角’。”
全员覆盖推进,育人体系再升级
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该课程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实现“场馆+教材+课程”三位一体的全员覆盖。学校还结合专题讲座、实践研学、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思政育人平台,推动“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这一系列创新探索,不仅是我校思政课改革的有益尝试,也为其他高校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泉海方案”。
今后学校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场馆里的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融会贯通,着力培养具备“海洋情怀、国防意识、法治精神、青年担当”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