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党委宣传部报道)9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前往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赓续侨界爱国魂 笃行育人初心路”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从泉州华侨爱国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党员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活动中,教师们集中参观了博物馆三大展区。在“奉献史馆”,颜如云的中国同盟会入会证书、南侨机工李子文的驾驶证等珍贵实物,生动展现了华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特展区则通过旅菲侨领李清泉首倡组织南侨总会、潘受率团回国慰劳等事迹,深刻诠释了华侨群体超越地域帮派和政治倾向的团结精神。尤其让教师们感到震撼的是三千多名泉州华侨技工修建滇缅公路的壮举,大家深切体会到他们“用双手搭建抗日生命线”的无私奉献。这些真实而厚重的历史资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支撑与情感源泉。

参观结束后,党支部现场组织召开了“侨界精神与思政育人”研讨会。围绕“从泉州华侨‘为国担当’看思政教师的‘育人初心’”这一主题,教师们结合所见所感,深入探讨侨界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联系。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侨界先贤为镜,摒弃“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将“爱国、奉献、坚守”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侨史资源如何成为思政课活教材”议题讨论中,教师们踊跃发言:有的提出以滇缅公路建设故事讲解“担当精神”,有的计划用华侨捐款事迹阐释“爱国主义实践”,现场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教学思路和可实施策略。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和现场研讨,不仅强化了教师们的理想信念,也有效促进了侨史资源向思政教学资源的转化。希望思政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职业追求,把爱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全过程,为培养既具专业技术、又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根基,切实把育人初心使命践行于每一堂思政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