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防教育学院团委号召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中的“青年逐梦红色之旅”的活动号召,院学生会孙嘉康同学来到了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浴血丰碑”革命文物展厅,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探寻潜藏在“小推车”、钢枪铜炮中的红色文化精神。

(河北定州博物馆的浴血丰碑展厅,是一座承载着定州革命历史记忆的精神殿堂。这里汇集了定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定州市人民武装部、定州市档案馆等多家单位的革命文物、档案资料,共计102件。)
步入展厅,仿佛被拉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一辆质朴的小推车静静陈列其中,这辆小推车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定州人民踊跃支前的历史。当时,定州人民为了支援前线作战,纷纷推着小推车,满载着粮食、弹药等物资,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送往战场。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也不肯动车上的一粒粮食。正是无数辆这样的小推车,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沿着专栏展线前行,锈迹斑斑的钢枪与布满岁月痕迹的铜炮静静伫立。它们曾跟随定州战士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轰敌堡垒,见证无数浴血奋战时刻,是革命胜利的无声见证者。




其中,张寒晖的事迹映入眼帘。他1902年生于定州,1925年入党。创作的《松花江上》传唱大江南北,唤起民众抗日热情;《军民大生产》也激励着边区奋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

来到展厅末尾,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条摆满菊花的长廊——“定州市烈士英名录”。碑上镌刻着26个乡镇城区共7000余名英烈的名字,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身份各异,涵盖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各个时期。其中有徐国堂,冀中军区17团战士,在马阜才战斗中牺牲;王国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积劳成疾牺牲。他们是定州英雄儿女代表,以生命践行使命,名录是他们的精神丰碑 ,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奉献。

展厅以丰富的展品,全方位展现了定州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抗争,从党组织的建立到抗战的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援,无一不让人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牺牲,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浴血丰碑”不仅是对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不朽功勋的崇高致敬,更是一座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让人们在参观中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