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教融合资讯 >> 正文

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动因及行动策略

发布日期:2025-08-28    浏览次数: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动因分析

1.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合建设的逻辑起点

《通知》明确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围绕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地方政府代表性产业的聚集空间,生产要素更加集中、产业生产技术更具先进性,园区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微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服务好园区产业的发展就是服务好市域产业的发展。专业群与产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深度互动,通过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资源共享实现共生共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专业群是否与产业匹配、建设水平是否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将决定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质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数智化改造的关键节点,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产业工人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产教融合推进进程中的时代产物,与专业群融合建设将有利于整合产教资源,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2.教育变革的需求:融合建设的内在逻辑

随着产业技术升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劳动密集型岗位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所取代,将会衍生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更高的新岗位。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同样面临教育变革的课题。2024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19个新职业。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新标准作为职业教育应对产业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指导职业学校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变革。专业群作为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抓手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产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立,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机制创新的需求:融合建设的外部逻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要求“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创新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当前,职业院校依然面临产业资源与教学资源融合度不深、利用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亟需通过机制创新整合多方资源赋能人才培养。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产教融合的具象化表现形式,首次将地方政府的统筹指导作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重要纽带。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体系完善的末梢是专业群,其承担着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有利于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因此,产教融合组织化、社会化的治理模式是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行动策略

1.治理结构制度化:融合建设的内外保障

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可以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规范性。

首先,在联合体理事会的框架下,各成员单位应围绕政策督导落实、“四个合作”主体功能设置工作机构,职责应涵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指导文件,结合联合体实际情况谋划、制定具体制度文件并督导落实;同时统筹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并组织实施;对标产业需求,探索、构建联合体常态化促就业工作模式;拟定校企供需清单、搭建共享智造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校企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建设方面的校企合作新路径等。例如,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工业机器人专业群建成“一会五部”治理机构,形成了资源内循环式运行机制,促进联合体资源的共用共享。

其次,在联合体理事会章程下,各成员单位应围绕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制定《联合体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制度和程序,规范决策机制,提升行政效能;出台《联合体运营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及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体系等,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制定《联合体激励措施实施细则》创新多元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健全信用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制定《联合体校企互聘机制》明确选拔条件、职责分工、管理举措、评价体系、政策保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等,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提高联合体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适应能力。

2.运行机制市场化:融合建设的重要路径

市场化运行可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信息共享性

首先,联合体应基于市场化运行建立健全专业群与企业的供需信息对接机制。各联合体成员单位需加强联合体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共同建立联合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搜集人才培养、技术转化、员工培训等联合体建设供需信息,对联合体建设内容进行监控,推进供需清单对接、校企资源对接、科研项目对接、技术成果转化等一站式对接,同时捕捉市场需求动态,灵活调整合作项目,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适应能力。

其次,职业院校要将企业真实生产经营项目融入专业群教育教学过程。校企双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模式,将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项目、产品和技术研发纳入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并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浙江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新型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可直接对接市场里的商户,直播销售,实时实地体验国际商贸的全部流程,促进商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3.资源整合实体化:融合建设的核心举措

资源整合实体化可以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深度融合的资源共享效率。

首先,联合体应在职业院校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共投资源、共担成本、共享利益”运营方式,开发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统筹分配“教育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企业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及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与收益。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引入先进的仿真模拟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测试,从而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联合体可以在园区企业车间、研发中心等生产研发空间,建设产教融合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平台管理团队可将学校的教师、技术等资源与企业的人力、生产等资源优化整合,聚焦企业生产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打造技术研究、技术应用、技术固化、技术转化、技术创新为一体的“链条式”融合模式,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例如,芜湖市产教联合体通过在企业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经费达到1.44亿元,打通了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4.评价体系一体化:融合建设的重要导向

评价体系一体化可以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深度融合的治理效能。

首先,联合体理事会应对标教育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建立指标数据动态采集、监控平台,按照诊改“8字型质量螺旋”理论,开展即时诊改和年度诊改,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快速响应和解决,对整个融合建设周期内的成效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不断提升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地方政府需建立符合联合体特色的地方评价标准。鉴于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融合发展的特征,地方政府应强调评价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围绕融合建设中的运行发展、产业升级、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维度,出台一批联合体建设运行的地方标准,通过定期评估、反馈与调整,不断优化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地方政府或相关行业组织可以针对产业升级需求,制定团体标准和行业规范;针对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培养指南等,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产教模式的对标,引入国际认可的评价指标和认证体系,提升产教联合体与专业群的国际竞争力。